親愛的老師:

感謝採用本產品做為學生之鄉土教材,為使您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,特補充台鐵資料及製作技巧說明(另張),供上課時輔助教學之用,若需更多資料,請上網查詢:http://www2.fjtc.edu.tw/pddep/culture/paper_model/

台灣老火車站紙模型補充資料-臺灣鐵路之創建(大部份取自台鐵網站)

  臺灣鐵路創建於遜清光緒十三年 (1887年)為巡撫劉銘傳所倡導,劉氏為眼光遠大,才識兼備之軍事政治家,時適清廷守舊,大力反對興築鐵路,淞滬鐵路正遭拆毀之際,洞察鐵路對國防、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之重要,迭次奏請清廷,並獲直隸總督李鴻章保舉贊成,始奉准興築。
  劉氏於光緒十三年五月在台北設立臺灣鐵路局,派員赴南洋招募商股,並延聘德人墨爾漢為工程監督,英人馬利遜為總工程司,先自台北至基隆勘測路線計 28.6公里,同年六月在台北大稻埕開工,歷經艱辛,於光緒十七年竣工。
  劉氏並在光緒十四年展築台北經桃園街、中壢、大湖口,以迄新竹路線計 78.1公里,克服了種種困難,卒於光緒十九年竣工,全部工期合計六年五個月,用銀129萬餘兩。
  劉氏原擬繼續向南展築至台南,未幾因病辭職,繼任巡撫邵友濂鑑於建築工程浩大,籌款困難,奉准清廷停工,路線遂建至新竹而終止。

  甲午戰爭後,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,日人為便於控制與榨取資源,繼續拓展劉銘傳巡撫所創建之台灣鐵路,自1899年由新竹開工經山線建築至高雄,1908年終於完成縱貫線,以後並陸續建築各支線及東線,迄光復前夕(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底)營業里程為911.9公里。
  日人為節省建設費用,路線不惜降低標準,因陋就簡,例如同樣之GT270 型機車,在日本時速可行駛95公里,但台灣鐵路則彎道小、坡度大、軌枕不良,僅能行駛75公里,所有補給器材,一切悉仰賴日本。
  二次大戰末期,日本國力日衰,且台灣與日本本土間交通受盟機威脅,補給困難,台灣鐵路遂失於正常之保養,運輸能力蒙受影響。
  台灣老火車站紙模型系列中的七個火車站,全部都是在日據時期所創建。在1910年代,材料多使用磚頭,如新竹及台中車站,且建築形式為巴洛克式風格,裝飾繁複;到了30年代,改採用水泥RC結構,造形線條簡單,如嘉義、台南、高雄車站,從上面俯視,大致呈T字形,是良好的避震設計;集集、旗山車站是屬於支線上的小車站,不如縱貫線上的車站受日人重視,建築材料使用檜木,耐用年限也不如大車站來得久。

  台灣於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光復,台灣鐵路接收之時,因第二次大戰末期,日本國力日衰,鐵路設備失於正常之保養,復遭受盟機猛烈空襲,損失慘重。當時運量低落,路收短絀,材料缺乏,而日籍路員整批遣返,青黃不接,人手不齊,僅能勉強通車,日籍路員曾預測台灣鐵路最多只能維持六個月即將癱瘓,足見台灣鐵路損壞情形之嚴重。
  今日的台灣鐵路已經一百多年,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發展,臺鐵亦跟著不斷演進,如動力從蒸汽而柴電到電氣化,路線看護從人力而機械化,行車運轉從電器路牌閉塞臂本號誌到電腦化自動號誌,及為提昇服務之車廂座椅改進...等等,如此漫長的鐵路歷史值得大家珍惜。請大家多多搭乘火車,享受這種既現代又古老的交通工具。